【im体育之星】周莉:用心传承青瓷文化的践行者

作者:融媒体中心 方小薇 乐雨欣 杨璐菡创建部门:宣传部、教师工作部发布时间:2022-09-13浏览次数:14

  

  

【人物简介】周莉,中国青瓷学院陶艺系教师,中国美术学院博士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入选浙江省美术青年培养“新峰计划”人才、省高校领军青年人才、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,中国美术报网百杰优秀青年艺术家,荣获丽水市“瓯江文化奖”突出成就提名奖、市优秀共产党员、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。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、省级一流课程、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等。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奖、第十四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铜奖、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、首届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评委特别奖、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金奖等。参与“地方高校‘多元协同、艺技融合’的应用型青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”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(排名3/10),该成果同时获丽水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(排名3/10)。

  

 

她热爱教育,她执着艺术,她用心传承。“陶艺创作需要长年累月地思考与练习,让双手充分熟悉泥土的触感,真正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……器物的创作是一种精神,是一种品格,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……”在介绍陶瓷创作时周莉老师眼里闪烁着星光。 

匠心之意,艺匠之手

高考选择专业时的懵懂却意外地开启了她的陶艺之路。在她心中,艺术是美,是热情,是蓬勃的生命和张扬的力量。因为有了艺术,生活才变得更为美好。

陶艺创作的过程总会经历许多挫折,辛苦几个月的作品在出窑那一刻可能会出现缩釉、开裂、变形等各种不可控的状况,这让周莉老师养成了遇事不慌、处事不乱、直面问题的乐观态度。在她眼中挫折并不是阻碍通往成功的“坎”,而是蕴藏着成功的机遇,是进步的“梯”。周老师认为,制瓷除了要有乐观的心态,还要具备“哲匠”精神,像工匠一样劳作,如哲人一般思考。要以“哲匠”为标杆,“劳作上手,读书养心”,在锤炼技艺上,多下苦功、多练真功,要以“哲人”的高度和深度思考现实,树立高远志向、陶冶高尚情操。

制作好一件陶艺作品,灵感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周莉老师说道:“灵感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积累,然后如电光石火般突然出现的新奇意念。如何以陶瓷创作的语言来捕捉和转化灵感,如何在不断的转化经验之中让灵感本身逐渐与陶瓷艺术相融合,都是需要靠不断的练习来锤炼。”心与物合,生活与艺术方始融通。正是因为她的细心观察和耐心捕捉,将源源不断的生活灵感融入到创作之中,使其具有代表性的瓷木结合作品在业界崭露头角。

  

    

周莉作品《提盒系列》

  

反哺家乡,青年力量

周老师在杭州求学工作十余载,而在2016年欣闻im体育成立了中国青瓷学院,并成功申报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,便欣然回到家乡工作。在im体育工作的六年时光里,通过青瓷教学、青瓷艺术节、龙泉考察等实践活动,让她对龙泉青瓷有了更直观、深入的接触和了解,“对龙泉青瓷的重新认识是弥足珍贵的收获,青瓷的美与众不同,应当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欢。”她坚定地表示,愿意成为青瓷文化的传播者。

在工作中,周老师展现了一名青年教师的风采与担当。她严于利己、脚踏实地、深耕细作、融通跨界、协同创新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:“当代中国青年要做到志存高远、德才并重、情理兼修、勇于开拓,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,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。”她说,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就是青年教师应当牢记的教诲,仰望星空,胸怀理想;以德为标,以才为榜;践行核心价值观,砥砺品质和修养;创造创新,开拓进取。   

学贵得师,亦贵得友

周莉老师本着教书育人的初心,不仅传道授业解惑,而且与学生亦师亦友。课上,她严格要求学生,格外注重陶艺创作的基本功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;课后,她耐心倾听学生心声,关注学生的成长。一起去龙泉开窑赏瓷,一起面向儿童福利院的特殊儿童开展青瓷体验,一起畅谈人生……师生间情谊绵长。

在一次青瓷文化教学的公选课上,周老师向学生提出关于对龙泉青瓷认识的问题时,得到的答案差强人意,甚至还有很多同学对龙泉青瓷一无所知。这深深触动了周老师的内心,激发了她传播好人类非遗龙泉青瓷文化的决心。

周莉老师常说,看到自己的学生热爱陶艺、热爱艺术是她感到最欣慰的事;看到学生们在艺术道路上勇攀高峰,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是她教育中最大的幸福与满足。

  

记者手札:“不忘初心,不负韶华”,对周莉老师而言,传承与发展青瓷文化是她为之奋斗的方向。“努力与坚持”这两个词,是她一生的座右铭。人生路漫漫,她仍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着。

XML 地图